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本所动态

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刘子凡副研究员来我所讲学

发布时间:2023-11-6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8855
   2023年1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隋唐五代十国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刘子凡老师应邀,在历史学院103会议室作了题为“唐代军镇体制新论——以和田出土文书所见军、守捉、镇为中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吕博教授主持,相关专业的师生聆听。
   报告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刘子凡老师回顾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与武汉大学的历史渊源,并介绍了和田文书的出土、整理和收藏情况。和田文书主要出土自丹丹乌里克遗址,目前主要收藏于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和田文书的时间跨度自武则天至德宗时期,恰好为唐代军事体制变革的军镇阶段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
   第二部分,刘子凡老师结合和田文书,参照传世文献及敦煌、吐鲁番文书,对于阗地区军镇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解答:以上下行文书阐明了军、守捉、镇的依次统属关系,同时以坎城、杰谢两地为例,说明了守捉与镇在不同时期存在等级升降情况。守捉的长官是守捉使,吐鲁番文书则称守捉官,镇以知镇官为长官;堡是设于险要之处的土城,较大者如神山堡,其知堡官地位较高;铺即马铺,用于巡逻和警戒;和田文书未见到烽燧,可能是由于沙漠地区缺少设置烽燧的高地,主要通过马铺发挥类似的侦察和信息传递功能;军镇体系之外,还存在一个平行的战兵体系,有军、营的编制,军镇体系内部如守捉之下也设有队一级的战兵编制。
   第三部分,刘子凡老师综合以上考察,对唐代的“军镇化时代”的特点进行了两点总结,首先是战守结合体制,即军镇同时具备守备(镇、铺)和野战(军、营、队)两种职能;其次是军镇职官全面使职化,即军镇机构职官多为使职,除守捉使、知镇官、知堡官外,还有都游逸使等。最后,刘子凡老师从基层视角对唐代军事体制变革做了三点余论:从军镇的组织结构看,它并不完全来自于行军的长期屯驻,而是同时吸收了镇戍体系,侵夺了都督府、都护府的军事守备职能,并且随着军镇与州府官员的兼任,地方军事事务与民政事务发生了相互渗透。
   在交流环节,我院师生就中原与于阗地区军镇体制的比对、守捉与镇升降原因、守捉官的含义、帖文所反映的官署关系等问题同刘子凡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刘子凡老师的精彩讲解让与会师生对和田文书及唐代军镇制度都有了新的了解和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