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宋燕鹏先生来我所讲学 |
|
发布时间:2023-9-28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16031 | |
2023年9月24日上午9点,应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邀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宋燕鹏先生在历史学院103会议室作了题为《唐宋以降民间祠神形象的转换》的讲座。讲座由姜望来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石青老师、武汉大学朱海副教授及相关专业硕博士参与了本次活动。
首先,宋老师以《魏书·地形志》与《水经注》为核心,概括说明了自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祠庙建立的大致情形,对其中的时间、地点、数量等关键要素作出梳理,将祠神主要分为三类:山神、水神、人神;进而指出先秦以后人神数目在不断增加这一明显而重要的历史趋势。
接着,宋老师简要探讨汉魏六朝民众建立祠庙的心理动机,并概括为六个主要方面:(一)对败者的怜悯心理;(二)对清官的怀念心理;(三)对英雄的敬仰心理;(四)对神仙的崇拜心理;(五)对恶霸的敬畏心理;(六)盲目的从众迷信心理。
随后,宋老师深入分析了唐宋以降民间祠神形象转换的类型与特点:(一)自然神转换为人神,如晋东南三嵕山神向灵贶王(后羿)的转变;(二)人神转换为名人神,如定襄七岩山圣母向代王夫人的转变;(三)仙人转换为人神,如壶关真泽宫二仙由仙女转向孝女。祠神形象转换,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牵涉官方与民间的互动与博弈、时代的演进与变迁等,主要包括:(一)官方政策的影响,如后周世宗的整顿祠神;(二)民间对本土神灵的维护,如伪造前朝封赠灵迹、编造神灵身世等行为;(三)信仰传播中的灵迹附会,如崔府君信仰的三大源头,以及潞州崔府君与磁州崔府君形象的合流,又如“泥马渡康王”故事在江南的移植。
最后,宋老师指出民间祠神信仰具有多变性,通常并不纯粹与明晰,往往遵循实用主义的原则并强烈体现出“地方主义”的倾向。
讲座结束之后,朱海老师作出点评,对宋老师贯通而细致的研究予以高度评价。姜望来老师及在场师生,就中古民间祠神信仰与儒道释三家之间的纠葛及互动、地方文献的重要性和田野考察的必要性、环境因素对祠神信仰的影响等系列问题,与宋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与深入交流。
(李佳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