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方术与宗教研究的新趋势”座谈会纪要 |
|
发布时间:2023-9-28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15091 | |
2023年9月23日下午,“中古方术与宗教研究的新趋势”座谈会在武汉大学顺利举行,会议由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编辑部主办。座谈由魏斌教授主持,特邀华南师范大学吴羽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游自勇教授、浙江大学孙英刚教授、石青博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宋燕鹏编审、河南大学闵祥鹏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权家玉副教授、中国社科院陈志远副研究员等学者担任嘉宾,并作专题发言。诸位学者介绍了近年来自己在中古方术与宗教领域的思考,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前景作了回顾和展望。 陈志远副研究员由吉弗里·萨缪尔的著作《文明的巫者——藏族社会的佛教》切入,认为侨民宗教在两晋之际接触士人群体,僧团戒律的建立塑造群体生活的组织形态,新知识的传译刺激精神思想的钻研。同时他结合自己在宗教文献学方面的研究经验,提示其与中古史研究的新动向之间如何交流互动的思路。 宋燕鹏编审重点考察的问题是民间祠神信仰,他指出民众的信仰是多变的,并不纯粹与明晰,通常遵循一种实用主义的原则。研究者需要以自下而上的视角同民众的信仰选择产生“共情”,完成对于文献、人、物、地点等要素的综合考量。 闵祥鹏教授近年来比较关注中古动物意象建构中的环境基础及其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变迁。动物史研究是一个可以深入观察中古民众生活的独特视角,并涉及方术、宗教、大众文化等诸多社会层面,是颇有前景的研究领域。该话题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 石青博士主张将知识史的范式引入宗教研究中,并提出两点意见,一是认识宗教文献的丰富层次,她以洞天体系为例,指出其早期上清经传中的面貌与唐宋道书所载差异巨大,从一个纯粹想象的空间概念整合进行政区划之下,完成圣地的构建;二是理解作者编纂书籍的思考逻辑,关注宗教文本的接受、整理与解释。 权家玉副教授提请注意西晋修史对于前朝的态度问题,认为其中存在辩疑的空间,指出释读与审视史料的重要价值。他指出观察两晋之际的历史不妨尝试“断裂”的视角,分析政治秩序的转变与社会结构的更新,并反思“官本位”的研究倾向可能带来对于名士空间“规则”的误解。 武汉大学吕博教授阐释了自己近年来由礼制研究转向宗教研究背后的考量与关怀,提示中古时代思想精神领域一大显著的变化即梵汉合流,他援引奥古斯丁《忏悔录》说明个体生命信仰世界的变化倾向,认为中古时期宗教人物的精神历程与目录书的构成动态地展现了社会精神风貌的变化。 吴羽教授回应了宋燕鹏博士对于民间祠神信仰的看法,提出在日常场景之中扩散性的民间信仰往往较结构性的正统宗教更能贴近生活实际,认为要在深刻理解社会信仰传统的基础上,思考其在时代与地域之间的比较与贯通。 游自勇教授揭示信仰的基础是需求,认识方术要落到知识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而指出方术的区域性特质比较显著,各个方术流派均面临着争夺话语权的情况。他强调日用类书中保存有关日常信仰的材料,这些思想资源被主流信仰涤荡以后形成民俗影响民众的生活。 孙英刚教授分享自己在术数与谶纬方面的新认识,指出应当关注“源流”的问题,梳理并分析方术与宗教的早期历史与基本理念,倡导寻找“新史料”也是理解“新趋势”的关键,重视纬书、日用类书、域外汉籍和其他语种文献的整理,以此探讨知识的传播与接受的方向,同时指出也要注意方法论的总结。 诸位学者发言完毕,主持人魏斌教授对于本次座谈会给予高度评价,并总结说方术与宗教的研究既有“魅力”,也有相当的“技术门槛”,这个领域内的张力值得初学者思考。召集人姜望来副教授向与会学者表示感谢,“中古方术与宗教研究的新趋势”座谈会至此圆满结束。 (李佳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