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本所动态

中央美术学院耿朔副教授来我所讲学

发布时间:2023-6-28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18197

   2023年6月25日晚,应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编辑部邀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耿朔为我所师生举行了一场题为“北朝墓葬壁画的再视察——以徐显秀墓和九原岗大墓为中心”的讲座。讲座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吕博教授主持,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强基系列讲座之一。

   耿老师首先指出,墓葬中大量出现图像在汉代,这与当时祭祀从庙祭发展到墓祭、选官制度的变化、墓葬三维空间载体的转变、对身后世界的多元化解释有关。但汉代的墓葬图像是区域性流行文化,并没有进入陵墓制度。至南北朝时期,图像成为高等级墓葬的标配,被纳入陵墓制度的范畴。

   接下来,耿老师重点讲解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太原北齐徐显秀墓的图像改动问题。墓主夫人的右眼发生过改绘,这与墓葬壁画制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修改有关,属于技术性调整。但是这一改动发生在眼部,就非比寻常。六朝人物画已臻于成熟,重仪态之美,另外徐显秀这样的显贵之家,其墓修建应有官方介入,图像应更加规整。针对上述矛盾,耿老师指出,墓室中的墓主画像并不具备功能的唯一性,画像不等于墓主,亦非墓主的化身。墓葬制度只是规定了墓室壁画的题材内容和基本构图,至于雇用什么样的绘画团队,画成什么样的风格和水平,则不在监督范围内,不同丧家对墓室壁画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区别。与墓室相反,墓道壁画因具有展示性,所以绘画水平反而更高。另外,针对墓门上用彩绘覆盖浮雕的现象,耿老师指出,石门可能是旧物利用,原本并不是徐显秀墓门。

   其二是忻州九原岗北朝大墓“门楼图”问题。耿老师指出,墓门上方空间在整个墓葬环境中最具展示性,因此门楼图注重体积感,讲究透视、进深,营造三维空间。这是比较早出现在墓葬中的门楼题材。画师为了呈现必须要有的元素,实现知识的传达,在画面中使用了三种视角叠加,是一种十分努力但不算成功的尝试。另外,九原岗大墓门楼图和墓门其实并未构成整体,到隋唐时门楼图才发展成熟。这种技术背后的观念问题值得深究。

   讲座结束后,吕博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就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透视问题进行了补充,并指出耿老师的讲座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现场同学就北齐墓葬装饰特征是否受到了西方文化影响、九原岗大墓“门楼图”为何呈现出中间门关闭、两侧门打开的形象两个问题进行了提问,耿老师给出了细致回答。最后,胡鸿老师进一步就耿老师发现问题的方式和墓葬壁画中的头饰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撰稿:井浩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