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本所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孟宪实教授来我所讲学

发布时间:2023-5-25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15562
   2023年5月23日上午,应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编辑部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孟宪实教授为我院师生举行了一场题为“史家与史料”的讲座。
   孟老师首先谈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界渐渐摆脱“以论代史”的传统。此后,新史料大大推动了史学的发展,在肯定这一进步的同时,孟老师强调史学的发展应该同时重视史家的作用。又列举了司马迁的《史记》、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指出这些中西方的经典史学著作的诞生,都与其作者对于现实的关怀与回应有很大的关系。
   孟老师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对于史学而言,史料与史家,如同土地和农民对于农业。没有史料就是无米之炊,如同农民没有土地。所以,新史料会推动史学,比如近代的四大史料发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史学进步;同时,近代以来的西方史学思潮,同样推动了中国史学的进步。新的思潮,主要是作用于史家,通过史家发挥作用。进而,孟老师引出“新史观的运用与新史料的发现,到底哪个方面对于史学进步推动更大”的话题。
   孟老师倾向认为新史观更重要,并谈及对此的几点认识:
   1.史学研究是人类的主动性劳动,是自觉选择的结果。所以,总体上说史家都是主动选择史学的,史学的主动性也体现在史家的活动上。
   2.新史料的发现,是史学研究的一部分,主体是史家,史料不会主动发言。
   3.新史观包含着对新史料的发现。发现传统史料的新意,也是史料的新发现。
   4.史料研究是史家基本工作,承认史家的能动性比强调史料更有利于史学的发展。
   5.强调找材料的意义是没有问题的,但“史料即史学”的说法,有抹杀史家价值的嫌疑。史家对史料的研究才是史学。史料不能自动显示史学,没有史家的研究就没有史料。可以强调史家对史料所反映历史信息的尊重,但不可因为强调尊重史料的客观性而忽略了史家的作用。“史家就是史料的搬运工”,这是文学化的调侃,不是符合实际的描述。
   随后,孟老师提出另一个话题:史学如何回应现代性。他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例,说明一个时代的代表作不仅会被当代承认也会被后代承认。进而引出,五四以来,中国的史学家可以选谁为代表?谁更能代表这个时期中国的史学?谁更好地用史学的语言回答了时代提出的课题?现实才是史学思想真正的出发点。历史发展到今天,史家必须提出史学的答案,为什么现实是如此这般?史家的使命是解释历史,但解释历史给谁看呢?不是历史,而是现实。
   最后,孟宪实老师提出“史家当主导史学潮流”的观点,并以钱穆和陈寅恪先生为例,认为他们没有在西化的潮流中迷失,坚持中国本位的文化立场。孟老师指出,史学研究具有个体性特征,可以追逐潮流,也可以选择逆行。是非评价要历史给出,所以可以独自前行。
                                                (陈明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