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本所动态

华东师范大学李磊教授来我所讲学

发布时间:2023-5-23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16266
   2023年5月22日晚,应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邀请,我校校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李磊教授为我所师生举行了一场题为“汉魏朝鲜半岛上的权力竞争与族群聚散”的讲座。讲座由吕博老师主持。
   李磊老师由日本学界对“东亚世界”“东部欧亚”理论的研究动向切入,指出对“东亚世界”的起点做出史事梳理的重要性。回溯汉魏时期,中华周边存在一些政治权力凝聚现象,但这些过程往往被中国郡县体制打破。本次讲座,便以汉魏朝鲜半岛上的早期权力凝聚及其与郡县体制之关系为主要内容。
   李老师首先辨析三“韩”之间的政治关系、权力建构及相关历史想象。据《三国志》所叙,“(韩)有三种”,“韩人”并非一个同质化的整体。魏晋之际,半岛南部不同族群间存在复杂的权力支配关系,且这种权力关系并不稳定性。但 “韩” 成为半岛南部族群的共称,以及此一时期“韩王”传说与韩王祭祀的盛行,反映了以“韩”为称的政治凝聚及族群融合。在《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的记述中,魏晋之际无“韩王”而有“辰王”,“辰王”或是由“臣智”之号延申而来,用以标识臣智中最有权势者;“辰王常用马韩人作之”,可见“辰王”号的出现是马韩控制辰韩的结果。
   继而,李老师分析了辰韩另一名号“秦韩”的历史意义。在辰韩人自述的起源传说中,其先世为躲避秦朝赋役的流亡之人。自秦汉之际至东汉末年的四百多年里,辰韩之地不断有来自汉人流入,此为辰韩耆老相传之族群起源的史实基础,也是其族群认同的社会基础。辰韩将其祖先追溯至秦亡人,固然有其历史依据,但这更多地是一种身份建构。在李老师看来,辰韩“秦人认同”的形成还与汉魏晋半岛北部郡县的人口政策有关。汉末公孙康分置带方郡,收集遗民,故着意于扩大“遗民”“旧民”的范围。而《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所述辰韩“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实际反映以燕、齐人为主体的乐浪郡对辰韩造成的压力。“秦人”认同意味着辰韩的族群意识,他们试图与其他被称为“韩人”的族群区分开来,并塑造出与乐浪郡燕、齐人不同的身份意识。
   流入四夷的汉朝人,常具有高于当地人的技术水平,故而“秦人”常与高技术移民同义。汉武帝时期的周边族群以“秦人”称呼汉人移民,接纳“秦人”的辰韩便也以秦人自居。汉魏之际韩地与倭地发生了较为激烈的变化,“桓、 灵之末,韩濊强盛”,同一时期“倭国乱”。李老师指出,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冶炼技术的传播与多个冶炼中心的出现,“倭”内部以及“三韩”之间的力量平衡被打破。半岛南部冶铁中心转移,导致辰韩丧失其技术优势,马韩趋于“彊盛”。公孙氏设置带方郡,是为压制趋于强盛的“韩濊”。魏灭公孙氏后,按照韩地已有的权力秩序予以册封,却出现了“下户”(“臣属”邑落)绕开臣智“诣郡朝谒”以及“自服印绶衣帻”的情况。这一局面迫使马韩臣智通过挑拨、刺激之方式动员韩人,最终导致正始七年(246年)曹魏灭韩,并提出分割辰韩八国转隶乐浪郡,重构韩地的权力关系。马韩、辰韩、弁韩的统一体随之瓦解。此后,百济、新罗均未以“韩”为号,这或许表明,经过曹魏“灭韩”之战,“韩”号不再是半岛上凝聚族群、建构政权的最有效政治资源。
   讲座结束后,吕博老师对本次讲座的基本线索做了总结,并补充了讲座涉及的中古早期朝鲜半岛历史知识。李磊老师认真细致地回答了在场学子有关日本族源、三韩与孙吴之关系等问题。
(冯博文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