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珞珈中古史青年学术沙龙

第61期 于赓哲:《万事俱备,无意东风——中国古代防疫史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1-4-16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41567
   2021年4月12日下午2点,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举办了第六十一期珞珈中古史青年学术沙龙,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赓哲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万事俱备,无意东风——中国古代防疫史的研究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演讲。
   王国维先生曾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学术亦是如此。在中古史材料有限、选题日显困难的情况下,有新的问题意识就更为重要。于老师指出,2020—2021年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对中国大陆学界防疫史的研究应该有新的启迪和激发动力。公共卫生“知识”“制度”和“效率保障”三大要素中,前两者已经全球趋同,而“效率保障”可以从历史学的视角得到深度解读。
   于老师首先介绍了学界对防疫与公共卫生概念认知。目前的相关研究涵盖时间段偏重于近代史,这是因为在学者们的理念中将“防疫”视为近代化“公共卫生”的一部分。“卫生”一词虽然在《庄子》中就已经出现,但现在的“卫生”概念应是近代经日本传入我国。这一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不但代表着近代文化的巨大转型,也是古今防疫和健康观念冲突的集中体现。接着,于老师又介绍了学界对疫病原因的探讨。在这一问题上,于老师提醒大家,“公共卫生防疫”是制度性的措施,这种制度的塑造或者来源于政府行政力量,或者来自于社会力量。而有无强制性以及是否涉及全民成为区分古代防疫制度与近代化防疫制度的关键标准。研究防疫史时要注意避免“以今度古”,以了解之同情明白古人防疫涵盖面的广泛。随后,于老师从国家、乡村、个人的角度介绍了学者对古代防疫措施的研究,并指出后疫情时代媒体对中国古代防疫史料的曲解,让大家对古代防疫有了新的认识。最后,于老师对防疫史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指出国民性与防疫问题是亟待深入研究的学术增长点。
   讲座结束后,在场同学就医疗史的相关问题积极提问,于老师一一给予了耐心的解答。于老师建议大家医疗史的研究要要与社会联系,从外围观察疫疾的文化象征意义。于老师在风趣幽默的语言之中传达出有重要价值的学术问题,为有志于研究古代防疫史的同学提供了指导。同时,于老师从医疗出发对历史问题进行的全面思考,让在场的同学都受益匪浅。
(通讯员 毕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