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本所动态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学院汲喆教授来武大讲学

发布时间:2018-5-7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3213
   2018年4月17—5月6日,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学院中国研究系汲喆教授,应历史学院魏斌教授邀请来武汉大学讲学。汲喆教授在历史学院举办了两场专题讲座和一次跨学科学术座谈。访问期间,汲喆教授还与魏斌教授一起赴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就双方下一步的合作事宜进行了磋商。
   4月18日晚,汲喆教授在历史学院中庭第二会议室,作了题为《史学与诗学之间:宗教研究的空间转向》的学术讲座。最近二十年来,在宗教学研究领域,空间不再被当作一个次要的、背景性的概念,而被当作宗教本身建构的一个基本要素,这就是宗教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汲喆教授认为,从空间角度来研究宗教,主要有两种路径:史学的研究和诗学的研究。宗教空间的史学研究,是要尽量描述、揭示客观现象,比如研究僧人的分布、寺庙的分布、僧人的籍贯等,包括描述到过去未曾注意的结构和动态。描述史学的空间研究,基本目标是建构新的历史叙事。西方社会学对宗教空间的研究,是从涂尔干开始的。涂尔干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它们都是不是先验存在的,而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涂尔干学派的学者首先注意到了空间的社会性。此后,经过哈布瓦赫、大卫·哈维、Lily Kong、Kim Knott等学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诗学的径路,就是研究宗教的空间表现和宗教表述之间的关系的学问。汲喆教授指出,也许我们可以设想,有一种把史学和诗学结合起来的研究,也就是说,把客观的描述和人类主观的观念生产结合起来。如何让诗学和史学对话,如何在客观的对象的历史之外,建立一种基于空间研究的有关主观的历史,即从客观的物理的历史到社会心灵的历史。
   4月19日晚,汲喆教授在历史学院中庭第二会议室,作了题为《空间、记忆与宗教权威的合法性:以一个佛教寺院为例》的学术讲座。汲喆教授讨论了佛教复兴的问题,他认为可以从制度的角度来来理解,其关键就在于对合法化的探讨。他以河北赵县的柏林寺为例,论述了一个佛教寺院在重建过程中如何来召唤对于从前的记忆。通过对传统的召唤,柏林寺得到了一种合法性。
   4月25日晚,汲喆教授以《宗教史研究方法论》为题,举行了一场跨学科学术座谈会。座谈由历史学院魏斌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钟年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主任杨华教授、张昭炜副教授,历史学院陈曦教授、熊芳芳副教授、姜望来副教授、胡鸿副教授、吕博副教授,台湾研究所姚彬彬老师,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付海晏教授、刘清华老师,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狄金华副教授等众多武汉地区的学者参与了本次活动。
   汲喆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谈了宗教史研究的方法论。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根据个别事实得出对佛教问题的整体把握?汲喆教授认为,可以从制度研究和宗教研究两个方面着手。随后,以相关的理论和案例,论述了从事这两方面研究的意义和方法。最后,还对历史学的研究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没有“问题”,即研究目标不清晰,且没有说明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贡献在哪里;二是没有明确的方法论反思。
   汲喆教授的发言,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与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谈论了宗教研究的方法,并回应了汲喆教授的质疑。最后,魏斌教授作了总结,并指出我们必须去接触其他学科的方法,将来在应对研究课题时,就会有更多元的思考角度和处理手段,这大概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吧。
   此次讲学,汲喆教授通过系列讲座和座谈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社会学在宗教空间研究方面的理论,并以其多年的研究经验,深刻地反思了宗教社会学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为武大师生带来了前沿的学术信息,对希望从事宗教学研究的学生而言也是一次重要的学术启蒙。汲喆教授的来访为以后的交流奠定了基础,未来双方还会有更密切的学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