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珞珈中古史青年学术沙龙

第47期 陈爱峰:《净土的选择: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第29窟六字观音经变考释》

发布时间:2018-4-8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6311

  2018年4月4日下午,珞珈中古史青年学术沙龙第47次活动在历史学院105会议室举行。吐鲁番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陈爱峰博士作了题为《净土的选择: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第29窟六字观音经变考释》的学术报告。沙龙由吕博副教授主持,黄楼副教授及相关专业学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陈爱峰博士首先介绍了柏孜克里克石窟的概况,然后向我们展示了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的精美壁画,并由此将课题引入到对石窟壁画所涉及的宗教问题的具体分析。本次报告主要关注第29号石窟。

  借助洞窟的照片和发掘报告,陈爱峰博士为我们介绍了第29号石窟的形制和洞窟内壁画具体分布情况。然后,对洞窟左壁上“六字观音经变”中的观音像进行了解读。结合吐鲁番发现的相关回鹘写本,他认为“六字观音”信仰曾在高昌回鹘时期繁荣发展,并受到大量回鹘人信奉。在“六字观音经变”中,除主尊六字观音外,两侧还绘有六身观音像。除了十一面观音和送子观音外,其余四身为普通菩萨形象。这四身菩萨往往被观者所忽略,而陈爱峰博士对这四身菩萨的名号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发现这种七观音组合多次在吐鲁番石窟壁画和纺织品绘画中出现,由此可从侧面反映出高昌回鹘时期七观音信仰的繁盛。

  随后,陈爱峰博士对修建第29窟所体现的净土信仰进行了分析。洞窟左侧壁的六字观音经变和右侧壁的西方净土变相对而绘,正壁则塑绘弥勒说法的场景。可知信仰者一方面希望通过祈求观音而得到现世的佑助,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称颂阿弥陀佛和弥勒菩萨而得到来世的往生。但从出资修建29号洞窟的功德主有意将弥勒菩萨置于正壁,而将阿弥陀佛“偏居”侧壁,反映了功德主在选择往生何种净土时,更倾向于弥勒净土。

  最后,黄楼副教授和吕博副教授分别对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在座师生就洞窟壁画中菩萨形象和高昌地区净土信仰的演变等诸多论题与陈爱峰博士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黎芸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