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本所动态

北京大学渠敬东教授来我校讲学

发布时间:2017-11-26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3311
   2017年11月25日晚,长江讲坛第三十七讲,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渠敬东教授在历史学院三楼报告厅做了题为《西方教育史中的精神转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历史学院魏斌教授主持,胡鸿副教授、吕博副教授、薛梦潇老师,以及华中科技大学蔺亚琼老师、华中师范大学冯一鸣老师、华中农业大学狄金华老师等校内外近百名师生参加。
   渠老师首先以一个问题引入:中世纪在西方现代文明发展中有着怎样的定位?结合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这部著作,渠老师对西方中等教育的历史展开讨论,为我们揭示西方教育史中精神转型的过程。
   什么是中等教育?渠老师解释道,中等教育并非我们常识中的中学教育,也不在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的范畴内,它乃是一种通识教育,是帮助人在真正独立进入社会前完成自身精神成长的教育。就此来说,中等教育史就是一个社会如何理解自己的理想形态,并且通过教育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形态的历史。
   对于西方中等教育史,渠老师先利用形态学方法,将其划分为“早期教会时期”、“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经院哲学与大学体制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耶稣会时期”等五个阶段,并对每一种形态在西方长久文明系统中的位置和构成性进行分析,即文明论的内容。最后,渠老师更进一步深入到教育意义的探讨,他认为“如何定义古典学”、“如何定义古典文本”、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读解古典文本”乃是不同时代的文明展开教育的具体形式。概括来说,西方教育史的精神转型,就是在一个历史时代否定上一个历史时代并加以创新的层面上完成的,如文艺复兴所崇尚的人文主义,正是在对经院哲学辩证法知识系统的扬弃上实现的,但是“成为完人”的理想一直是每个时代教育的终极目的。最后,渠老师提示我们,一部教育史也是一部文明史,同时还是观念史和社会史的融合,更是我们当前时代的“原初生命”所在。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同渠老师进行了热烈地交流互动。此次讲座主题虽然是西方教育,但其涉及到的教育转型、对于“人”的理解、技术型教育与通识型教育的冲突等问题无不引发我们对于当前我国教育现状的反思。
                                   (供稿人:刘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