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珞珈中古史青年学术沙龙

第41期 孙英刚:《中古史上的转轮王与弥勒——图像和文献的反省》

发布时间:2017-6-26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8622

   2017年6月25日下午3点至5点半,珞珈中古史青年学术沙龙第四十一次活动在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举行。浙江大学孙英刚教授作了题为《中古史上的转轮王与弥勒——图像和文献的反省》的学术报告。本次沙龙由姜望来副教授主持,魏斌教授、朱海副教授、黄楼副教授、薛梦潇博士及华中师范大学张达志副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曾成博士和相关专业硕博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孙英刚教授以阿富汗艾娜克佛教遗址出土的一块佛教浮雕作为切入点,首先介绍了遗址挖掘的基本情况,并指出与依托丝路贸易繁荣一时的巴米扬、迦毕试不同,艾娜克成为犍陀罗的经济中心得益于铜矿开采带来的经济效益。其次孙英刚教授指出,在佛教中心从印度东北部转移至犍陀罗的背景下,作为释迦牟尼成佛正当性来源的“燃灯佛授记”构成了犍陀罗佛教艺术史上的重要一环,而“燃灯佛授记”的信仰与圣迹亦是犍陀罗“再造”佛教圣地的一部分。再次,孙英刚教授指出,“佛钵”是和弥勒信仰和转轮王密切相关的圣物,本质上是最重要的舍利;长期以来,佛钵被认为是佛法的象征,这在中古史上多有反映。最后,孙英刚教授认为,研究中国文明本身,我们不能把眼光仅仅停留在国境之内,古代文明从来不是完全割裂和孤立的,他们之间的联系往往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不仅需要从失落的文明里打捞碎片,重新拼合、认识文明本身,更需要将人类文明视为整体,从各种狭隘的羁绊中拯救历史。

   报告之后,在座师生围绕着中古政治景观的意义、转轮王信仰东传路径、南北朝转轮王形象的差异、中古时期佛教道教的互动、政治宣传与受众者知识水平的关系等话题与孙英刚教授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

   讲座最后,姜望来副教授作了简要点评,指出报告内容丰富而精彩,涉及到佛教史、艺术史、政治史和中外交往史等多个领域而又融汇贯通,突破了时空限制、学科限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从独特的角度呈现出宏大的中古时代画卷,是孙英刚教授近年来有关新的中古史体系思考、探索、建构的最新成果之一部分,对在场师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次活动也是姜望来副教授主持的武汉大学青年学者学术团队“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凝聚、族群融合与信仰变迁”系列学术讲座之一。(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