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本所动态

北京大学罗新教授来我院讲学

发布时间:2017-6-21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3996
   2017年6月19日上午9点半至11点半,著名中国中古史学者、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罗新教授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第六会议室作了题为“发现弱者的历史”的学术演讲。此次演讲以座谈形式进行,由魏斌教授主持,鲁西奇教授担任与谈人,陈曦教授、朱海副教授、姜望来副教授、黄楼副教授、胡鸿副教授、洪均副教授、王萌副教授、薛梦潇博士、吴兆丰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张达志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文龙博士,澎湃新闻饶佳荣先生等校内外同行,及相关专业硕博研究生、本科生到场聆听。
   罗新教授首先结合个人学术、生活经历回顾了其关注“弱者”的缘由,强调了历史研究应走出民族史学、国家史观,回到个体、个人、“边缘”上来的重要性;就“弱者”的范畴而言,罗老师随即指出,“强者”与“弱者”之分,不仅是由于社会现实造成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强弱高低之分,人群之间亦是如此。罗老师进一步指出,“弱者”的历史这一话题的意义在于发现在国家、体制面前时常被忽略的个体的人所展现出“弱”的一面,即与个人意志相冲突的地方,也许正是个人对上述冲突所作出的种种反应成为了塑造历史丰富性、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之一。
   鉴于“弱者”一词概念定义尚不明确,与谈人鲁西奇教授进一步指出:“弱者”是相对于民族、国家、大众,远比自己强大的社会、制度、权力而言的,“弱者”的历史即个体人的历史。就我们应该如何去揭示“弱者”的历史,鲁老师提出两点建议:一方面可从“弱者”如何成为“弱者”即个人意志、权力如何被控制与剥夺入手,如乡里制度剥夺乡野人群自由劳动的权力,迫使其为国家劳动等;另一方面,亦可将“弱者”面对上述侵夺、控制,个人意志所作出的能动选择、反应作为研究对象。
   在座师生以罗新教授和鲁西奇教授的讨论为中心,围绕着“弱者”的界定、历史观察的路径、历史中群体与个人所起的作用、弱者与社会体制所产生的关联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互动。最后,魏斌教授做了简要的总结点评,指出本次演讲与座谈精彩而又别开生面,无论具体问题的探讨,还是学者对研究的反思和对自我的突破,以及研究取向与方法的拓展等,均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次活动系姜望来副教授主持的武汉大学青年学者学术团队“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凝聚、族群融合与信仰变迁”系列学术讲座之一。(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