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建立期刊交换关系 |
|
发布时间:2012-12-21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4743 | |
经过相关老师的努力和促成,2012年12月,我所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建立了期刊交换关系。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由唐长孺教授于1976年创办,每年一辑。刊物以“资料”为名,实际内容以研究论文为主。前七辑为内部资料(后结集出版),后改公开发行,至今已至二十六辑,每辑之多数均与海内外学者、学术单位进行学术交流。 《历史人类学学刊》是由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和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半年刊,定期在每年4月及10月于香港出版。期刊发表具有人类学视角的历史研究和注重历史深度的人类学研究的论文,以及对历史学和人类学方面研究著作的书评,在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自今以后,双方互赠期刊,长期交流。
《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一至十卷总目录 第一卷 第一期 2003.4 论著
史学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兼论被史学「抢注」的历史人类学(张小军)
Laura Hostetler. Qing Colonial Enterprise: 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arly Modern China.(麦哲维 Steven B. Miles) 第一卷 第二期 2003.10 论著
科大卫:祠堂与家庙——从宋末到明中叶宗族礼仪的演变 第二卷 第一期 2004.4
西南专号 第二卷 第二期 2004.10 专论
清代台湾地权分配与客家产权——以屏东平原为例 (1700-1900) (陈秋坤) 第三卷 第一期 2005.4
专论 第三卷 第二期 2005.10
专论
Henrietta HARRISON, The Man Awakened from Dreams: 第四卷 第一期 2006.4
专论 第五卷 第一期 2007.4 水利专号
利、害博弈与历史恩怨 萧山湘湖社会史的变迁轨迹(钱杭) 第五卷 第二期 2007.10 专论 从「客仔」到「义民」 清初南台湾的移民开发和社会动乱(1680-1740)(李文良) 清季民初一个粤东地方读书人的历程 以罗师扬(1866-1931)为个案(梁敏玲) 身体的争夺:1950年代后期的江南血吸虫病防治 以青浦县为中心(孙琦) 「你俩是我俩一辈子的丈夫」 黟东南苗族情歌语言的两姓意象与结伴理想(简美玲) 述评 民众叛乱、社会秩序与地域社会观点 兼论日本近四十年的明清史研究(森正夫) 书评 Anthony J. BARBIERI-LOW, Artisan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何鉴菲) Maria HEIMER and Stig THØGERSON eds., Doing Fieldwork in China(张珺) 巫仁恕,《品咮奢华 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申斌) 黄国信,《区与界:清代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黄壮钊) Wen-Hsin YEH, Shanghai Splendor: Economic Sentiment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1843-1949(陈莉) 吕绍理,《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形象表述》(丁蕾) 李孝悌,《恋恋红尘 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李甜) Thomas HEBERER, Doing Business in Rural China: Liangshans New Ethnic Entrepreneurs(邓刚) 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 荆门五村农田水利研究》(梁勇) 第六卷 第一 、二期合刊 2008.10 「国家建构与地方社会」专号 「标准化」还是「正统化」? 从民间信仰与礼仪看中国文化的大一统(科戴维 刘志伟) 土酋归附的传说与华南宗族社会的创造 以高州冼夫人信仰为中心的考察(贺喜) 三界神形象的演变与明清西江中游地域社会的转型(唐晓涛) 苗疆的开发与地方神祗的重塑 兼与苏堂棣讨论白帝天王传说变迁的历史情境(谢晓辉) 从忠义亭到忠义祠 台湾六堆客家地域社会的演变(陈丽华) 论文
折冲于生命事实和攀附求同之间 广西龙脊壮人家屋逻辑探究(郭立新) 不在的存在 隐藏殖民主义的话语(Michael Herzfeld (麦克尔‧赫兹菲尔德)) 近代日本田野研究之我见(小熊英二) 书评 David FAURE, Emperor and Ancestor: State and Lineage in South China(萧凤霞) Kamala TIYAVANICH, The Buddha in the Jungle(张瑞威) Yong LIU,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s Tea Trade with China, 1757-1781(蔡香玉) Joshua GOLDSTEIN, Drama Kings: Players and Publics in the Re-creation of Peking Opera, 1870-1937(黎俊忻) 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 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周大鸣) 连瑞枝,《隐藏的祖先:妙香国的传说和社会》(陈越溪) 黄志繁,《「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谢宏维) 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 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年)》(陈博翼) 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邓宏琴) 第七卷 第一期 2009.4 论文 敖包的祭祀(刘文锁)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的发展和义田 以棠樾鲍氏为中心(郭锦洲) 「艺术家」的塑造 清末以来广东石湾陶瓷从业员的身份地位建构(黎丽明)
历史记忆与香港新国际机场周边地区之迁徙(区可屏) 第七卷 第二期 2009.10 「明清法律史研究」专号 阴那山田产诉讼与17世纪广东程乡县(卜永坚) 明清讼师的兴起及其官司致胜术(邱澎生) 是信托还是法人?中国宗族财产的管治(松原健太郎) 论文 反思历史人类学(萧凤霞) 明清时期的文化一体性、差异性与国家──对标准化与正统实践的讨论之延伸(苏堂楝) 简短的回应(科戴维 刘志伟) 书评 Angel Ki Che LEUNG, 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 (蔡笳) Rima D. APPLE, Perfect Motherhood: Science and Childrearing in America (卢淑樱) 张昌平,《曾国青铜器研究》( 于薇) 鲍江,《象征的来历:叶青村纳西族东巴教仪式研究》(赵玉中) 郑锐达,《移民、户籍与宗教:清代至民国期间江西袁州府地区研究》(李平亮) 冈田英弘编,《清朝とは何か》(申斌) 冲浦和光着,桑田草译,《极乐恶所:日本社会的风月演化》(潘淑华) 第八卷 第一期 2010.4 「华北村社与宗族研究」专号 前言(赵世瑜) 祖先记忆与明清户族──以山西闻喜为个案的分析(王绍欣) 「忠阁」──元明时期代州鹿蹄涧杨氏的宗族建构(韩朝建) 里甲、清真寺与回回家族──以山西长治回回家族为例假(丁慧倩) 村社与宗族──明清时期中原乡村社会组织的演变(李留文) 唐宋以来高平寺庙系统与村社组织之变迁──以二仙信仰为例(罗丹妮) 书评 Stéphane DUFOIX, Diasporas(刘宏) 张原,《在文明与乡野之间──贵州屯堡礼俗生活与历史感的人类学考察》(李立) 舒瑜,《微「盐」大义:云南诺邓盐业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段雪玉) Timothy BROOK, Vermeers H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赖国楝)
Gordon T. STEWART, Journey to Empire: Enlightenment, Imperialism, and the British Encounter with Tibet, 1774-1904( Stephen R. PLATT, Provincial Patriots: The Hunanese and Modern China(陈瑶)
Jerry H. BENTLEY, Renate BRIDENTHAL, Kären WIGEN, eds., Seascapes: Maritime Histories, Littoral Cultures, and Transoceanic Exchanges( 太田出、佐藤仁史编,《太湖流域社会の历史学的研究:地方文献と现地调查からのアプローチ》(潘弘斐) 黄贤强,《跨域史学:近代中国与南洋华人研究的新视野》(曲晓雷) 周荣,《明清社会保障制度与两湖基层社会》(毛帅) 第八卷 第二期 2010.10 论文 商周文献中历史观念形成脉络考(郭静云) 社会记忆与文化建构 以广州府番禺县沥滘村「御赐屏风」故事为例(石坚平) 「开镇」故事的塑造 以嘉兴府濮院镇为例(潘弘斐) 书评 Naomi STANDEN, Unbounded Loyalty: Frontier Crossings in Liao China (李怡文) Isidore Cyril CANNON, Public Success, Private Sorrow: The Life and Times of Charles Henry Brewitt-Taylor (1857-1938), China Customs Commissioner and Pioneer Translator(蔡思行) Robert CULP, Articulating Citizenship: Civic Education and Student Politics in Southeastern China, 1912-1940 (黎俊忻) Stephen C. AVERILL, Revolution in the Highlands: Chinas Jinggangshan Base Area (陈贵明) Helen F. SIU, ed., Merchants Daughters: Women, Commerce, and Regional Culture in South China(张妍妍) Xiaobo SU and Peggy TEO, The Politics of Heritage Tourism in China: A View from Lijiang (卢惠玲) 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 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王大学) 邱澎生、陈熙远编,《明清法律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赵晶) 黄宗智、尤陈俊编,《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 (陈博翼) 钱昕怡,《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革命论》(刘庆霖) 第九卷 第一期 2011.04 論文 作為南越國考古學起點的龜崗和貓兒崗:發現與方法(徐堅) 宗教組織與水利系統:蒙元時期山西水利社會中的僧道團體探析(王錦萍) 評述 社會人類學調查中的歷史 (末成道男) 書評論文 論James Scott高地東南亞新命名Zomia的意義與未來 (何翠萍、魏捷茲、黃淑莉) 書評 Denis TWITCHETT and Psul Jakov SMITH,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5, Part One: The Sung Dynasty and Its Precursors, 907-1279 (胡永光) Kenneth DEAN and Zhenman ZHENG, Ritual Alliances of the Putian Plain, Volume One: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Return of the Gods(胡川安) 溫春來,《從「異域」到「舊彊」:宋至清貴州西北部地區的制度、開發與認同》(李曉龍) 邱彭生,《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 (周琳) 杜正貞,《村社傳統與明清士紳:山西澤州鄉土社會的制度變遷》(田宓) 王健,《利害關係:明清以來江南蘇松地區民間信仰研究》 (朱海濱) 于志嘉,《衛所、軍戶與軍役:以明清江西地區為中心的研究》(楊培娜) 張應強,《木材之流動: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的市場、權力與社會》(金弘吉) 松浦章,《清代帆船東亞航運與中國海商海盜研究》(黃忠鑫) 楊妍,《地域主義與國家認同:民國初年省籍意識的政治文化分析》(王日根) 第九卷 第二期 2011.10 「在邊境的社區:華南僑鄉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結構」專號 前言(蔡志祥) 權力遞奪:澄海冠隴的宗教與民間宗教(黃挺) 神與鬼之間:粵東海陸豐地區的義塚信仰與其演變(志賀市子) 模作他者:以香港新界東北吉澳島的節日、儀式和族群為中心(蔡志祥) 流動的邊界與凝固的權利:中山崖口村的定居歷史與資源控制(黃健敏、劉志偉) 書評 James ROBSON, Power of Place: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of the Southern Sacred Peak (Nanyue) in Medieval China(陳瑤) Si-yen FEI, Negotiating Urban Space: Urbanization and Late Ming Nanjing(黃素娟) Tim OAKES and Donald S. SUTTON, Faiths on Display: Religion, Tourism, and the Chinese State(潘淑華) 巫仁恕,《激變良民:傳統中國城市群眾集體行動之分析》(陳玥) 王振忠,《明清以來徽州村落社會史研究》(鄒怡) 安介生、邱仲麟主編,《邊界、邊地與邊民──明清時期北方邊塞地區部族分佈與地理生態基礎研究》(郭潤綠) 李玉尚,《海有豐歉:黃渤海的魚類與環境變遷 (1368-1958)》(姚滂) 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 (1680 ~ 1790)》(陳麗華) 吳滔,《清代江南市鎮與農村關係的空間透視──以蘇州地區為中心》(侯鵬) 鄭宏泰、黃紹倫,《婦女遺囑藏著的秘密──人生、家庭與社會》(盧淑櫻) 第十卷 第一期 2012.4 論文 1683年的海外視角──明香人與越南禪法的發展(魏常樂) 嘉南平原沿山熟番移住社會之形成暨其社會生活考察(1760-1945)──以大武壠派社為例(洪麗完) 「邊防三老」──清末民初南段滇緬邊疆上的國家代理人(馬健雄) 「川人無路哭先皇」之儀式探源──兼說成都社會生活中的儀式性皇權符號(孫明) 書評 James CAHILL, Pictures for Use and Pleasure: Vernacular Painting in High Qing China(劉芝華) Seung-joon LEE, Gourmets in the Land of Famine: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Rice in Modern Canton(黃永豪) 陳民鎮,《中華文明起源研究──虞朝、良渚文化考論》(陳嘉禮) 鍾翀,《北江盆地-宗族、聚落的形態與發生史研究》(朱海濱) 魯西奇,《城牆內外:古代漢水流域城市的形態與空間結構》(成一農) 鄭宏泰、周振威,《香港大老──周壽臣》(黎傑長) 何文平,《變亂中的地方權勢:清末民初廣東的盜匪問題與社會秩序》(楊銳彬) 王詩穎,《國民革命軍與近代中國男性氣概的形塑,1924-1945》(何宇軒) 李君山,《全面抗戰前的中日關係(1931-1936)》(劉慶霖) 林玉茹,《國策會社與殖民地邊區的改造: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的經營(1937-1945)》(張程娟) 第十卷 第二期 2012.10 論文 洞庭古祠考——中古湘水下游的祠廟景觀(魏斌) 賜封與勸忠——兩宋之際的旌忠廟(楊俊峰) 鹽場與州縣——明代中後期泰州竈戶的賦役管理(徐靖捷) 莆田僑鄉的跨國文化網絡——石庭黃氏家族的例證(鄭振滿 鄭莉) 生活情境、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河婆客家移民的遊移身份(藍清水) 書評 Janet Y. CHEN, Guilty of Indigence: The Urban Poor in China, 1900-1953(錢霖亮) 李峰,《西周的政體: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國家》(于薇) 徐斌,《明清鄂東宗族與地方社會》(童歐慧 趙蕊) 肖文評,《白堠鄉的故事:地域史脈絡下的鄉村社會建構》(徐爽)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趙思淵) 山田賢,《移民的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會史研究》(鄭俊華) 林滿紅,《銀線——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李義瓊) 劉統霞,《被表述的民俗藝術——對商河鼓子秧歌的歷史人類學考察》(段雪玉) 夏其龍編,《墳場研究講座論文集》(劉翠璇) 吳鄭重,《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盧淑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