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期 石英:《宗教的惩罚与救治——以中古时期“须眉尽落”病症为中心》 |
|
发布时间:2011-10-27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1838 | |
2011年10月27日晚7:00-9:00,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举办珞珈中古史青年学术沙龙第十二次活动。博士研究生石英宣读了她有关中古医疗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宗教的惩罚与救治——以中古时期“须眉尽落”病症为 》一文。历史学院刘安志教授、朱海副教授、魏斌副教授出席并参加了此次讨论,一并参加的还有吴羽、姜望来、张达志等青年教师以及近二十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 报告伊始,石英博士以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下》一书中日本人借鉴西方传教士“用手术刀把中国开放给基督教”的方式而决定“以医传教”的事例切入正题,试图以清末传教士的活动为观照,想象中古时期佛教如何进驻中国并为民众所接受。报告分为4个部分:一、美与寿——世俗人眼中的“眉须”。以此说明“眉须”在民众心中有象征意义。二、须眉尽落——医者眼中的疾病。石英博士引用诸多医方、类书的记载,将“须眉尽落”的病因分为内外两种,尤其以麻风病为例,辅以《实用皮肤科学》中的麻风病人照片,来说明某些疾病往往无法治愈或是对人的外貌造成重大损伤,病人也因此被疏远、隔离。所以眉须脱落病症背后的疾病,往往还带给病人心理上的痛苦,尤其在讲求“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损伤”的东方社会,“眉须脱落”还有不逮人伦之属的意味。在此节的论述中,石英博士还注意到了佛教的起源地印度也是亚热带疾病麻风病的高发区,因而推测,佛教徒们初入中国选择“眉须尽落”这一病症的疾病作为医疗对象,或许和他们早已熟识此类疾病,有把握医治有关。三、宗教的惩罚与救治——释者眼中的禁忌。该节引用僧传、佛经、笔记小说等记载,说明佛教扮演了“须眉脱落”病症的疾病救治者形象,同时,也将“眉须脱落”等恶疾的病症宣传为佛教的惩罚,来规劝人们遵守、皈依佛教教义。四、结论。佛教在“须眉脱落”的一惩一救之间,既传播了教义弘扬了佛法,整肃了僧团,提供了善恶的标准和榜样,又重新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建构了适合中国文化的信仰体系。这一建构的过程,即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吧,而在这个过程中,医疗疾病的身影参与其中。 讨论阶段,针对文章,陈文龙老师提出一些写作技巧的建议,诸如转换标题、加入佛教与麻风病关系的背景等;朱海老师则从文章内容方面提出一些想法,比如“须眉脱落”是否与七恶对应,若“须眉脱落”是病态、是惩罚,那如何解释和尚们没有须;魏斌老师则在引用材料方面建议用更多律、僧传,并建议是否可以结合新的材料,比如画像,关注新的方面,而不必局限于疾病;张达志老师希望文章能更为详实的介绍佛教如何救治“须眉脱落”病症的疾病,并对比与中医的不同之处,以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圆满;吴羽老师建议文章找到新的落脚点。讨论最为热烈的莫过于文章的立足点应该在“宗教”还是“疾病”,众所纷纭,各抒己见。此外,大家还另立新意,比如眉毛、胡子是否可以分开讨论,是否可以加入女性因素;还联想到佛教的“肉髻”,夸父追日后的变身、耐刑;此外,诸位学人还建议了一些新文化史、身体史书目。最后,刘安志老师总结发言,希望文章能够找到新的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嘱咐各位学生,做研究一定要有“问题意识”。 沙龙在严肃活泼、谈笑风生的氛围中结束。大家一致认为历史学者研究疾病,往往更注重文化意义,希望沙龙后对新文化史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有助于未来的研究。
撰稿人:凌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