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央大学阿部幸信教授在我院作第三场学术讲座 |
|
发布时间:2015-11-16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3326 | |
2015年11月14日下午,阿部幸信教授在人文馆三楼报告厅,作了题为《汉初的天下秩序》的第三场学术讲座。杨华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我院及相关学院的数十名师生慕名前来听讲并参与讨论。 在正式切入本场报告主题之前,阿部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关于“秩序”问题的研究缘起。通过一系列汉代印章制度考论,阿部教授发现汉初的印章制度与汉武帝之后的情况有所不同,汉初存在诸侯国自作官印的现象,且汉初尚无“天子三玺”。与此同时,阿部教授有感于日本学界普遍认可秦朝已“完成”统一、西汉继而袭用秦朝体制以及秦亡至汉武之间是历史的“过渡期”,对此提出质疑。因此,阿部教授致力于探讨汉初皇帝与诸侯王的关系,并进一步论述西汉时期“天下秩序”的演进历程。 阿部教授的报告分析了汉与诸侯王国的区别、汉初的“中国”与“天下”及“皇帝”与“天子”这两组概念所蕴含的“天下秩序”内涵。结论认为:汉初所谓“中国”与“天下”在观念上并不一致,诸侯国被汉视为“外国”,汉与诸侯王国合作维持“共天下体制”。皇帝作为“天子”成为诸侯王的盟主,而在汉朝国内场合使用“皇帝”之称。武帝时期,随着对匈奴战争的爆发,将天下内部均一化的动向得到强化,诸侯国被纳入汉的统治范畴,实现了汉所主导的“海内一统”,“中国”与“天下”概念由此重合,“皇帝”的支配领域与“天子”秩序所及的范围也重合起来。至西汉末年,随着“天下”概念的理论化,皇帝作为天子面对四夷及祭祀对象,形成了包含夷狄在内的“天下”观念。继承这一潮流,西汉末遂出现了皇帝对“中国”之外使用的天子三玺。总之,秦与汉的天下秩序,并不是一条直线贯通到底的。 刘安志教授、胡鸿副教授先后对阿部教授的讲演发表热情洋溢的点评。刘安志教授指出,本场报告是与前一场议题“统治阶级”属于同一系统的思考,对政治空间如何与地理空间相对应、汉初的“共天下”与东晋“共天下”有何联系与区别等问题,都颇具启发意义。杨华教授则盛赞阿部教授对史料的敏感、论述结构的精致及卓越的“史识”。随后的问答环节,较前两次报告时的气氛更为热烈。在场师生围绕“四海”、“海内”与“天下”的概念差异,以及“天子”与“皇帝”称呼的行用场合等问题,各抒己见,与阿部教授积极互动。 阿部教授此行作为“武汉大学外籍科研专家”来校进行为期24天的访学活动。其间在我院举行了三场学术报告,渐臻佳境,精彩纷呈。在轻松自由、活泼友好的氛围中,阿部教授与我院师生、尤其是秦汉魏晋史方向的师生,开展了积极有益的探讨切磋,不仅增进了彼此的学术友谊,也为将来更广泛深入的校际、院际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薛梦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