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珞珈中古史青年学术沙龙

第19期 游逸飞:《汉初楚国无郡论——传世文献与考古发掘的辩证》

发布时间:2012-9-20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2205
  2012年9月19日晚7:00-9:00,正在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交流的台湾大学历史系游逸飞博士作客珞珈中古史青年学术沙龙,为大家作了题为《汉初楚国无郡论——传世文献与考古发掘的辩证》的学术报告,由此开启了本学期的沙龙序幕。本次沙龙由魏斌副教授主持,徐少华教授、杨华教授、吴羽副教授、姜望来博士出席并参与了此次活动,一同参加的还有数十名研究生、本科生。
 
    游逸飞博士报告的全文在于意图解答汉代初期楚国是否有郡的问题。他首先从考订徐州楚王陵的年代入手,利用考古发掘材料所反映出的不同世代楚王所辖疆域的变化,论证了北洞山楚王陵为第一代楚王刘交墓,狮子山楚王陵为第二代楚王刘郢客墓,从而解决了考古学界尚存争议的问题。在此断代的基础上,游博士详细整理、考辨了上述两座楚王陵及土山汉墓所出土的官印、封泥材料,并以此勾勒出了汉初不同时期楚国的政区变化。通过对考古材料的整理,一个令人惊异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在大量随葬的官印、封泥中竟不见楚国郡一级的官署与官吏。在排除了若干可能的解释之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游博士倾向于认为《史记》、《汉书》有关楚国有郡的记载可能并不符合汉初楚国的实际。由此,游博士提出了“汉初楚国无郡论”的主张,并从汉初诸侯国的权限,郡作为军区的潜在威胁,同时代的其他诸侯国也有无郡之例(如齐国),以及无郡的政制传统等多重角度对“汉初楚国无郡论”观点进行了尝试性的解释。为了更进一步论证上述观点,报告最后的余论部分还就可能存在的质疑进行了回应与驳斥。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徐少华教授就游逸飞博士在这篇报告中所展现出的二重证据方法论和问题意识给予了很高评价,同时对相关史实问题进行了补充,特别是就北洞山楚王陵形制所反映出的年代信息提出了不同于游博士的看法。杨华教授就郡作为一级政区设置的合理性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并建议游博士进行更多的个案研究以推进这一研究。而魏斌副教授则提示报告人应当注意充分揭示郡的实际功用,建议对设置郡的诸侯国与未设置郡的诸侯国进行对比研究。不过,亦有不少老师和同学表达出对于“汉初楚国无郡论”的质疑,特别是对游博士在报告中采用“默证”的论证方式表示了担忧。此外,在场的同学们还就各自所关心的问题和游博士进行了讨论。
 
    总体而言,游逸飞博士的这篇报告充分挖掘考古出土新资料所蕴藏的历史信息,在与传世文献的比对中,提出了“汉初楚国无郡论”的主张,论题新颖,论证严密,并且自觉将楚国无郡问题放在自战国至西汉的地方政制变革的大背景下来加以考察,视野开阔。同时,报告亦引申出六国传统所代表的周制与秦制在汉代的纠葛嬗替问题,显示出了作者对于这一时代历史特性的充分关照。更为重要的在于,不论游博士关于“汉初楚国无郡论”的论证最终正确与否,至少他的研究启示我们要用更加动态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并且也为我们重新解读汉初政区问题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撰稿人:孙梓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