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珞珈中古史青年学术沙龙
第21期 吴兆丰:《明儒王畿编纂“化宦”书〈中鉴录〉的用意、影响与内容特色》 |
|
发布时间:2012-11-21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3133 | |
2012年11月20日晚7:00-9:30,珞珈中古史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十一次活动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会议室举行。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吴兆丰博士为大家作了题为《明儒王畿编纂“化宦”书〈中鉴录〉的用意、影响与内容特色》的学术报告。本次沙龙由刘安志教授主持,魏斌副教授、朱海副教授、吴羽副教授,陈文龙博士和十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吴兆丰博士的报告基于对晚明思想史的深刻体察,力图探索在君权高涨、心学流行的时代士人群体是否坚持以及如何实现其“经世”理想。
吴兆丰博士认为,王畿作为王阳明学派的名儒,其编纂《中鉴录》的用意在于教化和引导宦官从学向善,即所谓“化宦”思想。王畿将影响少年天子万历皇帝的希望寄托在最能接近皇帝的宦官身上,希望藉此践行其“化宦”以“格君”的曲折道路。《中鉴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此书最终成为晚明内书堂的指定读本和教材,二是此书的首刊与再梓者皆为著名权宦孙隆、刘成。从内容上看,《中鉴录》以历代著名宦官的传记为题材,分部归纳,评论较为公允,甚少含有歧视色彩。这也促使其能够为晚明宦官群体所接纳。
在讨论环节,刘安志教授首先发言。他对本文所关注的“化宦”思想颇有兴趣,希望主讲人能够对“化宦”思想的生长土壤给予更多关注。陈文龙博士认为需要进一步考量《中鉴录》对宦官行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吴羽副教授指出《明史》中孙隆的恶劣形象可能来自士人对宦官的普遍歧视,但孙隆刊行《中鉴录》也可能存在其他更为现实的目的。魏斌副教授认为《中鉴录》的编纂目的与刊行原因存在明显差异,值得仔细鉴别。
本次沙龙的主题对于中古史学人虽较陌生,但关于宦官的各项研究却是中古史研究的一个重点。吴兆丰博士的报告提示我们贴近历史细节,关注特殊群体的思想世界。由此讲来,这无疑是一块宝贵的“他山之石”。
(撰稿人:曾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