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本所动态

《生长于斯——六朝史上的地方》读书会纪要

发布时间:2025-5-20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21

   2025年5月10日上午,以“生长于斯——六朝史上的地方”为主题的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读书会第4期活动,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423会议室举行。会议由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魏斌教授主持,《生长于斯——六朝史上的地方》作者、厦门大学林昌丈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志远副研究员、扬州大学周鼎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郭涛副教授、本所吕博教授及相关专业学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林昌丈老师以“走在地方的旅途上——景观、土地与人群”为题,介绍了《生长于斯》一书的核心史料、研究视角、主要内容、存在问题、未来展望等。他认为“地方”这一视角相较于“区域”“场域”,在空间涵盖上具有灵活性、收缩性,可以通过细致钩沉地理书佚文与石刻墓砖铭文等边缘资料尽力展现地方人群的生存状态,梳理地方历史脉络,观察人群及其认同意识、主观建构对地方的影响,展现国家制度在地方的运行、政治事件在地方的发生与消亡;透过政区的简单记载、地记等地方知识的生产积累及使用,理解地名背后的复杂多元且充满个性的地方(“复数”的“地方”),剖析制度与地方的互动,追寻地方人群留下的隐秘踪迹,摆脱“只见地名不见人”的静态研究。林老师认为本书较欠缺体系性、缺少结语和整体思考,今后将努力延续长时段的视角、合理利用碎片化的史料回应整体的历史。

   周鼎老师表示本书能将六朝墓砖铭文这类“有意思”的材料变得“有意义”,是一次质的飞跃;诸多章节旨在复原六朝山川、城邑景观并进行相关地志记载的文本溯源,昭示了作者历史地理学的学问门径与根基所在;同时真正将世族研究“落地”,全面考察地方家族的居住地、葬地以及家族迁徙等细节问题,推进了相关研究。

   陈志远老师指出本书善于组织零散史料、巧用“地方”视角,为我们揭示了六朝腹地的隐秘面貌,十分难能可贵;同时还期望作者继续秉持长时段的历史视角,展现唐前期六朝故地的发展情形及相关人群的生存状态。

   郭涛老师认为作者始终心怀历史地理学之关照,第一章对于《水经注·浙江水注》的疏证极为详实,可用作相关研究之工具书;指出本书涉及的郡县、编户、上计、乡里、地图等诸多要素均具有秦汉制度基因,可梳理相关制度的传承脉络,并探讨其对六朝的深远影响。

   吕博老师亦从本书谋篇布局谈起,认为作者将《浙江水注》疏证置于篇首,其背后有“为家乡注史”的深层情感动机;指出选择“地方”而非“区域”作为研究视角与方法,极具启发性,“区域”像是一串“冰冷”的数据,“地方”则折射出居于此地人群的生计状态、情感认同等更为“温情”的面相;同时期望作者继续展现“少数人群”在唐朝的命运等多元化的问题。

   魏斌老师做总结发言,指出本书是近年来六朝地方社会研究的典范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推进作用,并希望作者日后能补上结语,既能为自身学术做阶段性的回顾与总结,又便于学界同仁快速了解本书主旨与创新之处;同时提示秦汉简牍材料有助于探寻六朝许多历史现象的早期起源问题。

   提问环节,在座师生就如何区分“区域”与“地方”、使用“地方”视角的理论自觉是否受历史人类学的影响等问题,与林老师进行了热烈互动。会议最后,主持人魏斌老师表示,本次读书会,既是对《生长于斯》一书的探讨与学习,也是对六朝研究未来走向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