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期 耿朔:《魏晋南朝陵墓制度新探》 |
|
发布时间:2018-12-6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15872 | |
2018年12月1日晚,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举办了珞珈中古史青年学术沙龙第51次活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耿朔应邀作了题为《魏晋南朝陵墓制度新探》的报告。沙龙由吕博副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毋有江副教授、胡鸿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达志副教授等老师与相关专业博硕士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耿朔老师首先分析了魏晋时期的“薄葬”风气。他认为丧葬制度应分为“丧”与“葬”两个部分,前者指的是丧仪制度,后者指代墓室等物质遗存。曹魏与西晋虽然都在如墓室、封土等有形遗存有薄葬风气,但是在丧仪制度上西晋更改了曹魏简制,恢复包括服丧三年等旧制。西晋时期墓葬格局亦有变化,考古材料显示西晋墓葬制度将原在墓室中举行的仪式逐渐向地面转移。因此西晋的丧葬制度体现出了“重丧”和“薄葬”这样看似矛盾的双重面相。 随后,耿朔老师讨论了南朝时期陵墓石刻传播路线的问题。耿老师通过相关史料的记载认为刘宋孝武帝时期改变了南朝陵墓制度,其中陵墓石刻三组套(碑、表、兽)成为南朝陵墓制度的固定形制。然后,进一步分析南朝陵墓石刻的艺术特色应来源于受洛阳影响的南阳、荆襄一带。 最后,耿朔老师探讨了有关南朝墓葬中大型拼砌砖画的问题。他对比了南京博物院藏《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与石子冈等南朝墓葬出土的同类砖画,通过砖画编号的比对得出二者实质来源于同一模板的结论,并引申出南朝时期艺术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 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报告中,耿朔老师讲述了三个不同的话题,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其幽默风趣的表达,图像与文献相结合的细致研究,充分展现了考古学与艺术史研究的魅力。期待以后的活动更加精彩。 (供稿:冯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