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珞珈中古史青年学术沙龙

第29期 林昌丈:《从“政区”到“地方”——以秦汉六朝时期的剡县、鄮县为例》

发布时间:2014-6-27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3698

2014年6月26日晚7:00—9:00,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举办了珞珈中古史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十九次活动,林昌丈博士作了题为《从“政区”到“地方”——以秦汉六朝时期的剡县、鄮县为例》的学术报告。沙龙由魏斌教授主持,刘安志教授与朱海、姜望来、胡鸿、焦堃等教师,及我所博、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林昌丈博士认为,“政区”是国家为实现对各区域的治理而划分的行政区域;“地方”则是居住在特定区域的人群赋予其所生活的地理空间、场所以意义,用于界定其生活空间,并进而把握世界的认知工具。二者性质不同,但在历史过程中,却渐趋融汇:在“政区”提供的基本框架内,“地方”不断强化“政区”的诸种要素,形成对县的认同,确立“政区”的相对稳定。这一稳定性又促进“地方”社会核心力量的建立。林博士以会稽郡的剡县和鄮县为例,运动大量考古材料,试图在现有的研究范式基础上提出新的解释途径。

    报告结束后,在座师生与林博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刘安志教授认为,报告中 “政区”及“地方”等概念的运用,似乎并没有清楚地解释人们该如何去认知地方社会。焦堃博士考虑到孙吴时期对山越的征发,对被动华夏化在地方感塑造中的影响提出了疑问。姜望来老师认为剡县与鄮县差异较大,应该设法将二者结合考虑;另外对山越的族性问题及剡县道教势力的扩张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胡鸿博士指出,在考量县域的稳定性与地方的联系时,对于其它层级的行政区划也应该稍作分析;对地方感问题,提出了通过域内人与域外人的看法差异来加深对该问题的认知;同时对报告中选用材料的限制性也谈了一些看法。魏斌教授指出,对于所举两县的形象转化,应当努力寻找其推动因素。

    对于以上疑问,林昌丈博士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并介绍了自己整理使用考古资料的心得。林博士运用人文地理学方法,在零散的考古材料与极其稀少的传世文献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试图提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为我们研习中古史提供了重要的启发,期待下次沙龙更加精彩。

                                                             (撰稿人 葛少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