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陈国灿,男,汉族,湖北省鄂城人。1933年10月生,1951年至1958年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研究生学习,1958年秋研究生毕业后,赴任内蒙古大学历史系任助教、讲师,1975年春调回武汉大学历史系,任副教授、教授,1998年1月退休。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兼副会长,中国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基地兼职教授、学术委员等。
70年代末,在唐长儒教授领导下,科研重点转向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与研究方向。1975-85年在北京参加国家文物局"吐鲁番文书整理小组"的工作,参与编纂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1-10册、1983年参与编写出版《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主编唐长孺。收论文3篇);1990年又参与编纂出版《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主编唐长孺。收论文3篇)。此外还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敦煌学大辞典》的编纂工作,承担、主持了国家教委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敦煌吐鲁番学中的史地研究”等重要课题项目。
80年代以来,陈国灿教授撰写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日本宁乐美术馆藏吐鲁番文书》等学术论著。陈国灿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隋唐史暨敦煌吐鲁番文书专家,经常参与专业性的国际学术交流和会议。先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做过学术讲座、交流或讲演。
(二)主要论著目录(截止2002年)
一、专著(含编纂)
1.《吐鲁番出土文书》1-10册(参与编纂)文物出版社1981-1991年。
2.《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3.《<全唐文>职官丛考》(合著、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日本宁乐美术馆藏吐鲁番文书》,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5.《唐代的经济社会》,文津出版社(台)1999年6月。
6.《敦煌学史事新证》,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吐鲁番出土文书唐代文献编年》,新文丰出版公司(台)2002年版。
二、论文
(一)敦煌吐鲁番学
1.《西夏天庆间典当残契的复原》,《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1期。
2.《跋<武周张怀寂墓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期,1980年;《文物》1981年第1期。
3.《敦煌所出诸借契年代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4期,1982年;《敦煌学辑刊》第5辑,1984年。
4.《唐代的民间借贷---敦煌吐鲁番所出唐代借贷契券初探》,《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5.《从吐鲁番出土的质库帐看唐代的质库制度》,《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6.《对唐西州都督府勘检天山县主簿高元祯职田案卷的考察》,《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7.《吐鲁番出土的"诸佛要集经"残卷与敦煌高僧竺法护译经考略》,《敦煌学辑刊》第4辑,1983年。
8.《对未刊敦煌借契的考察》,《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5期,1983年。
9.《唐瓜州途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6期,1984年。
10.《吐鲁番文书在解放前的出土及其研究概况》,《中国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6期。
11.《唐潮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时间问题》,《敦煌学辑刊》第7辑,1985年。
12.《吐鲁番出土的东晋写本<晋阳秋>残卷》,《出土文献研究》第1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13.《敦煌出土粟特文信扎的书写地点和时间问题》,《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7期,1985年。
14.《敦煌吐鲁番文书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86年第1期,又载《中国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5.《武威在历史上的地位》,《红柳》1986年第2期,甘肃武威。
16.《武周瓜沙地区的吐谷浑归朝事迹──对吐鲁番所出敦煌军事文书的探讨》,《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
17.《唐代的论氏家族及其源流》,《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2期。
18.《八、九世纪间唐朝西州统治权的转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8期,1986年。
19.《魏晋至隋唐河西胡人的聚居与火祆教》,《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
20.《略论日本大谷文书与吐鲁番新出墓葬文书之关联》,《敦煌吐鲁番研究论文集》,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
21.《对高昌某寺全年月用帐的计量分析──兼析高昌国的赋税制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9、10合期,1988年。
22.《从葬仪看道教"天神"观在高昌国的流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9、10合期,1988年。
23.《从敦煌吐鲁番学看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24.《唐五代敦煌县乡里制的演变》,《敦煌研究》1989年第3期。
25.《韩乐然与新疆艺术考古》,《文物天地》1989年第3期。
26.《武周时期的勘田检籍活动──对吐鲁番所出两组敦煌经济文书的探讨》,《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7.《吐鲁番旧出武周勘检田籍簿考释》,《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8.《唐五代瓜沙归义军军镇的演变》,《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9.《唐五代敦煌四出道路考》,《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
30.《吐鲁番所出来自长安、洛阳的唐代文书》,(日)《东洋学报》72卷3、4号,1991年3月。
31.《高昌国的占田制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1期,1991年。
32.《由雏型走向定型化的契约──谈吐鲁番出土契卷》,《文史知识》1992年第8期。
33.《新出土的吐鲁番文书与中亚史研究》,在第十二届亚洲历史学家会议上的学术报告,香港,1991年6月。
34.《吐鲁番出土文汉文文书与唐史研究》,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编《隋唐史论文集》,1993年。
35.《唐麟德二年西域道行军的救于阗之役──对吐鲁番阿斯塔那四号墓部分文书的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2辑,1993年。
36.《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2期,1993年。
37.《<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评介》,香港《九州学刊》第5卷4期,1993年。
38.《对赤井南明堂藏二敦煌写卷的鉴定》,《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2辑。
39.《唐乔师望职官年谱》,《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3辑,1994年。
40.《中国吐鲁番文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载《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94年第1期。
41.《敦煌五十九首佚名氏诗历史背景新探》,《敦煌吐鲁番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42.《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3辑,1994年。
43.《斯坦因所获高昌欠债麦粟帐的年代与性质》,《出土文献的研究》第3集,文物出版社,1995年。
44.《吐鲁番所出元代杭州“裹贴”纸浅析》,《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5期。
45.《唐开元间西州诸曹符帖中的西域"警固"事》,《西域研究》1995年第1期。
46.《安史之乱的唐二庭四镇》,《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47.《关于唐初乔师望守安西都护的时间问题》,《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4辑,1996年。
48.《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4辑,1996年。
49.《新出吐鲁番文书的意义及其历史价值》,《西域研究》1996年第4期。
50.《德藏吐鲁番出土端拱二年(990)归义军都受田簿浅析》,《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社,1996年。
51.《美国普林斯顿藏几件吐鲁番文书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5辑,1997年。
52.《略论唐五代的各类"地子"及其演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庆祝韩国磐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
53.《评小田义久先生<大谷文书の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4.《吐鲁番出土文献所见之唐代军府》,《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6辑,1998年。
55.《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香港)《新亚生活月刊》第25卷第5期,1998年。
56.《李正宇著<古文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序》,《敦煌研究》1998年第3期。
57.《关于<唐建中五年(784)安西大都护府孔目司帖>释读中的几个问题》,《敦煌学辑刊》1999年第2辑。
58.《从吐鲁番出土物看唐代的户税》,《敦煌吐鲁番研究》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9.《The Worship of Daoist Celestial Deities in the Kingdom of:A Study in Burial Customs《EARLY MEDIEVAR CHINA》Volume 5 p.36-54.1999.U.S.A.Published by The Early Medieval China Group
60.《唐西州蒲昌府防区内的阵戍与馆驿》,《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7辑,2000年。
61.《The Turfan Documents Princetons Gest Library《EARLY MEDIEVAR CHINA》Volume.6 p.36-54 2000.U.S.A.Published by The Early Medieval China Group
62.《敦煌莫高窟北区新出的几件文书》,在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香港)上的报告,2000年7月25日。
63.《莫高窟北47窟新出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后丁租牒的复原与研究》,《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
64.《莫高窟北区新发现的两件唐户籍残片》,《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5.《莫高窟北区47窟新出唐告身文书研究》,《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
66.《辽宁省档案馆藏吐鲁番文书考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7辑,2000年;《吐鲁番研究》2001年第1期。
67.《莫高窟北区47窟新出唐"贷钱折粮与纳帐"的性质》,《敦煌研究》2001年第4期。
68.《从库车出土文书看唐安西都护府府治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活》(与刘安志合撰),在"唐代西域文明──安西大都护府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1998年9月12日
69.《略论吐鲁番出土的敦煌文书》,《吐鲁番研究》2002年第1期。
70.《从敦煌吐鲁番所出早期写经看佛教的东传西渐》,《普门学报》第7期,(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2年1月。
(二)中国古代史:
1.《隋代社会阶级矛盾与隋末农民起义》,《光明日报》“史学”,1959年5月17日。
2.《大黑河诸水沿革考辩》,《内蒙古大学学报》1964年第2期。
3.《魏晋间的乌丸与“护乌丸校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期,1979年。
4.《明初航向东西洋的一部海道针经——对<顺风相送>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的考察》,初刊《武汉大学史学论文集》第一集,1978年,后发表于《四库全书研究》创刊号(海南)1992。
5.《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历史不容篡改》,《江汉历史丛刊》(湖北)第1集,1980年。
6.《唐乾陵石人衔名的研究》,《文物集刊》文物出版社第2集,1980年。
7.《论西突厥部族与隋唐王朝的关系》,《历史教学》1981年第7期。
8.《唐代的盐户》,《中国古代史论丛》第3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9.《乾陵石人群》,《中国建设》1983年第8期。
10.《唐乾陵及其石人群像》,《文史知识》1985年第2期。
11.《唐长孺教授(学术小传)》,《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3期。
12.《荆沙地区古代经济的发展及其演变》,《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武汉出版社,1988年。
13.《六朝时江陵大族的替变》,谷川道雄编《日中国际共同研究──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日本玄文社,1989年3月。
14.《诸葛亮躬耕地及故宅考》,《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东方出版社,1991年。
15.《略论江陵在中国古都中的地位》,《中国古都研究》第7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16.《汉光武帝的治世之道》,1994年汉光武帝刘秀诞生案二千年研讨会上的学术报告(襄阳)。
17.《关于唐荆南节度邱玄素撰“天王寺道悟禅师碑”》,《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5辑,1996年。
18.《中国古代租佃关系与租佃契约浅论》,《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19.《乌海市所出西夏某参知政事碑考释》,《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陈国灿教授主要论著书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