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本所动态

“鱼游庄水:中古石刻文献探赜”学术研讨会纪要

发布时间:2024-7-9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5583
   2024年6月29日-30日,“鱼游庄水:中古石刻文献探赜”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成功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隋唐五代十国史研究室、武汉大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编辑部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珍稀金石拓片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武汉大学丝绸之路汉唐文献与考古资料的新整合与新阐释研究团队协办,同时本次研讨会也得到中华书局、中西书局、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6月29日上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国安教授主持开幕式。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陶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锦绣、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魏斌、原所长冻国栋等先后致辞。
   陶军副院长首先代表武汉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学学部对与参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随后介绍了武汉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历史学院和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的历史沿革和建设概况,盛赞合作主办方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与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的友谊与合作。陶院长指出,墓志、碑刻等石刻文献极大地推进了魏晋隋唐历史的相关研究,倡议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分享学术新意,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推动中国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李锦绣研究员在发言中深情回顾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社科院古代史所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数十年的学术情谊,表达了进一步加深与武汉大学交流合作的意愿,并希望各位学者继续支持中国社科院古代史所的学科建设。
   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魏斌教授指出,今年正逢唐长孺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武汉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共同举办这个学术会议,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如“鱼游庄水”一样,畅游于学术研究本身的乐趣之中。
   武汉大学退休教授、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原所长冻国栋先生在发言中鼓励中青年学者勇于学术探索。他指出,石刻文献是中古史研究非常重要的史料来源,蕴含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希望各位学者畅所欲言,在思维上能够自由碰撞,产生学术火花,延续学术友谊。
本次会议与者学者五十余人,以中青年专家学者为主,分别来自北京、长春、天津、上海、广州、洛阳、西安、兰州、吐鲁番等地的高校以及博物馆、社科院等科研机构,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在主题报告环节,吴羽、于赓哲、李明、王连龙、王庆卫、毛阳光、唐雯、孙齐等学者作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主题报告内容精彩纷呈,既有前瞻性的理论探索,也有石刻文献的专题研究。王庆卫《孙仲隐墓志所见墓志起源与墓葬制度中的汉晋之变》认为墓志是魏晋丧葬模式与郑玄礼学的丧葬观念的结合,东汉熹平四年《孙仲隐墓志》为墓志起源的最早标志物,前人关于墓志起源的认识也需要予以修正。王连龙《谈墓志学及其研究体系的建构》详细梳理了墓志学基础、墓志学体系等,同时就墓志学未来建设发展提出确定墓志学的学科归属、完善墓志学研究体系、加强墓志智能化建设等三大建议。李明《〈咸阳洪渎原新出土碑志〉的内容与学术价值》向与会学者介绍了即将出版的新书《咸阳洪渎原新出土碑志》。《咸阳洪渎原新出土碑志》所收石刻都是未曾公布的洪渎原考古发掘新获碑志。除去碑志的图版、释文之外,书中还收录大量考古发掘时的现场照片,在编纂体例上也有重要创新。吴羽《唐代青城山丈人观建筑与壁画探原》研究了青城山丈人观真君祠庙的兴废,指出五岳真君祠的建立促进了青城山圣迹地位的明确化,在丈人观重修、壁画绘制中存在一系列道教仪式,这与国家礼制、道教教义紧密相关。于赓哲、牛建洲《唐代墓志中的“家族意志”——以涉医讳笔为例》,以数方涉医家族墓志为例指出唐代医者的墓志书写中的存在受家族意志影响的讳笔现象。毛阳光、严忠涵《发现侯固:一个晚唐福建科举家族的生成——以新见〈唐侯囿及妻林氏墓志〉〈侯固妻严珪墓志〉为中心》考察了晚唐时期福建地区侯氏家族科举生态和进士阶层崛起中的家族因素。唐雯《碑志中的〈云溪友议〉人物丛考》列举了《云溪友议》中留名人物现存墓志,考证了部分人物的生平经历,指出墓志对传世文献的重要史料补充价值。孙齐《刘喜海稿本〈金石苑〉史料价值述略:唐五代碑刻篇》介绍了刘喜海稿本《金石苑》所录隋唐五代碑刻二十一种,考证了部分碑刻的相关史实。
   主题报告结束后,会议进入分组讨论环节。会议设有“军事与政治”“民族与宗教”“新出石刻文献”“石刻文献整理与辨伪”等四个分会场,与会专家学者以石刻文献为中心,就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多个领域话题开展研讨。
   6月29日分论坛一:军事与政治。吕博《〈李建成墓志〉与玄武门政变》通过《唐会要》等记载解释了《李建成墓志》谥号剜改痕迹的原因,以新出李建成李元吉部属墓志提示应重新认识唐太宗对李建成东宫旧部的态度。罗亮《〈李万荣墓志〉所见唐中期河南藩镇政局》结合传世文献,梳理了李万荣生平事迹,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安史之乱后河南中部藩镇发展的相关史事。张葳《唐昭义军幕府僚佐略论——以石刻文献为中心》考察了中晚唐时期昭义军幕府僚佐的生平仕宦,指出昭义军中存在外来文职僚佐和非外来文职僚佐的群体区别。王世藩《中晚唐徐州的回戈斋会与军人集团——以兴化寺摩崖石刻文书为中心》考释唐代徐州兴化寺摩崖题记中的使牒与斋疏文书,指出地方军人集团是朝廷、藩镇乡里间的中间阶层,其兴衰左右徐州地方乃至中晚唐整体历史走向。庄麦《移镇前后王武俊系成德军:幕府、家族与情感》以多方墓志综合考察了王武俊系成德军移镇前后的内部决策过程和人员去向等问题。齐子通《碑刻所见唐代对五溪地区的经略控制——以平定覃行璋、张伯靖叛乱为中心》运用《裴伷先墓志》等多方墓志,梳理唐开元年间五溪蛮叛乱始末,考证宦官朱孝诚抚慰五溪蛮、唐廷平定张伯靖叛乱史实。何亦凡《德政景观与循吏文化——基于古代襄阳的个案研究》认为德政景观及其相关文学作品塑造了襄阳“循吏文化”的文化记忆和叙述模式,应正视碑石景观的政治文化功能。田可《魏晋十六国“张掖瑞石”事迹考论》讨论了中古时期瑞石的思想渊源理论实践及其在魏晋禅代和前凉北凉政治中的影响。
   6月29日分论坛二:民族与宗教。王博《碑刻中的太公纪事及其历史形象》对碑志中的太公纪事和太公形象加以梳理,指出基于太公形象的积极意义,使得追太公为远祖成为政治家族树立正面形象的重要工具,同时探讨了太公后裔这一特殊身份与现实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周鼎《九姓胡与奉诚府——解读唐〈安建墓志〉》通过对《安建墓志》的解读,研究唐代粟特裔军人地位升降和开元年间奉诚府奚人部众。王炳文《海神柳冕——贞元政局与闽地海神信仰的形成》通过对福建柳冕相关碑刻和文献记载的研究,考证了万安监设置时间、设置因缘与地理分布,以及浯州柳冕牧马侯形象的产生。徐伟《从雁北到陇右:一个沙陀家族的迁徙历程与身份转变》指出沙陀李景璋家族通过碑刻转换身份定位,以求融入中原文化,获得中原政权的认同。范英杰《长城内外的族群流动与游牧空间:以思结部落为例——基于传世史料、敦煌文献和出土碑志的考察》以敦煌本《思结请粮文书》以及汉文《哈拉郭勒碑》为中心,考察中古时期思结部落相关史事。孙宁《〈恩兰·达札路恭纪功碑〉所见bo kwan试析》对吐蕃《恩兰·达札路恭纪功碑》所记bo kwan一词进行考释,讨论中古时期吐蕃地区对中原王朝的认知与政治互动问题。沈国光《徐州云龙山唐代摩崖与周边佛教》考察了徐州云龙山唐代摩崖石刻,认为在徐泗地区佛教作为佑护地域社会的精神力量被引入,地域社会为佛教延申出新的精神意涵,两者形成一种互助状态。钟妍《陕西蔡家河摩崖石刻所见药师佛造像研究》着眼于陕西蔡家河摩崖石刻药师佛造像,指出唐高宗时期九成宫存在一个药师佛药师佛信仰中心。
   6月30日分论坛一:新出石刻文献。邱荻、党斌《〈薛玄则墓志〉与初唐薛氏家族史事钩沉》考释薛世雄家族成员薛玄则的生平,进一步研究其父薛万淑家族背景、薛世雄家族谱系排列等史事。李荣辉《新出唐振武军故地出土清河郡张公(寰)夫人李氏墓志考释》考察了振武军中层军将张氏及其妻李氏家族官宦情况,墓志中所记代北水运使一职值得重视。王庆昱《新出〈鲍安民墓志〉与唐初的史事探析》梳理了鲍安民家族和仕宦情况,藉此探究了唐初对南方割据政权的平定和治理。李晓国《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藏〈雷婵姬造像碑〉考释》分析雷氏家族谱系,考证了《雷婵姬造像碑》立碑时间和位置,指出该碑作为充作神道碑的特殊性。黄京《裴识任职灵州节度问题再探——从〈裴识墓志〉谈起》通过《裴识墓志》考证裴识婚宦及其妻父曹华任职履历,指出裴识、王晏实任职灵州和秦州背后的政治目的。甘雪雁《唐魏叔元家族墓志考释——兼论元和时期的社会流动》认为洛阳河南县平乐乡附近应存在一处集中归葬洛阳魏氏族人的宗茔,魏叔元家族起家过程可能反应了当时社会流动的一种途径。夏炎《石刻所见唐后期地方官府祈雨修庙立碑与南方地域社会——八世纪后期虔州储谭庙的个案》梳理储谭神及祠庙传说与史实,揭示了裴谞祈雨修庙建碑的背后反映了外来家族裴氏、虔州地方官府与储谭庙的经营者之间载虔州地域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顾成瑞《“举、荫并重”:唐令狐楚家族入仕途径考论》订补了“令狐楚房支世系”,揭示了唐中后期入仕之途上科举与荫补并重的特征。张晓《唐五代吴郡归氏家族考论——以〈归仁晦墓志〉为中心》辑考吴郡归氏家族成员仕宦经历,考察中晚唐江南普通士族的发展途径。
   6月30日分论坛二:石刻文献整理与辨伪。周阿根、周永研《北朝墓志校理例说》指出当前北朝墓志文献整理仍存在标点误施、俗字误识、可识未识、讹文宜改、脱文宜补、衍文宜删、倒文当乙、主观妄改、不明用典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李航《关于北朝墓志真·赝问题的一个视角——以京都藤井齐成会有邻馆藏〈杨松年墓志〉为线索》通过对五方北朝真刻、伪刻墓志进行研究,指出《杨松年墓志》与《杨通墓志》应属同时期同一人伪造伪刻,《李祈年墓志》不能完全断定与上两方出自同一人之手。刘琴丽《中古墓志辨伪二则》对《长孙囧墓志》、《张源墓志》进行细致的考证,指出两方墓志应为伪刻,学界应充分重视清代金石学已有考证成果。曾涧《〈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再订补》利用新出石刻材料对《唐石柱题名考》中五十五名郎官的家族、仕宦等史事进行订补。吴炯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陇西李氏丹杨房世系正补——初唐名将李靖与武周名臣李昭德亲缘关系考》补正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脱误三十七处,厘清了李靖和李昭德德亲缘关系和家族世系。黄楼《唐代亡佚宦官碑刻辑考》对三十五道历代金石学著作中曾有著录但碑文亡佚的宦官神道碑进行辑考,指出不少亡佚的宦官神道碑可与其他文献互证,揭示中晚唐宦官政治的真实面貌。李丹婕《重访〈颜氏家庙碑〉——叙事、营造、空间和时代》探讨颜真卿家族长安居住地理空间和宅院分布,指出《颜氏家庙碑》与颜真卿撰数方家族墓志为颜真卿家族记忆积累的产物。胡耀飞《县都与镇都:从命名看吴越国成立期“杭州八都”的变迁》综合传世文献和出土石刻,指出吴越国成立期杭州八都存在以县命名和以镇命名两种模式,提出新杭州八都命名和主副将表。
   古代金石学家主要通过访碑和收藏拓片来进行金石学研究,所接触的石刻较为有限。近几十年来,各种石刻拓片、释文陆续整理出版,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石刻文献数据库在石刻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会议特别邀请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产品部主任穆荷怡就中华书局籍合网石刻数据库、石刻总目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向与会学者进行宣讲。中西书局副总编辑李碧妍也对中西书局出土文献方面的出版情况作了回顾和展望。
   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魏斌教授主持会议闭幕式。黄楼副教授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汇报。他分别从中古石刻文献的理论探索、石刻文献的考证整理辨伪、石刻材料与家族地域社会史研究、石刻与边疆民族问题研究、石刻景观与宗教文化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参会学者四十余篇论文的主旨、新见。随后,武汉大学“丝绸之路汉唐文献与考古资料的新整合与新阐释研究”团队负责人吕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珍稀金石拓片整理与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刘琴丽研究员相继致闭幕辞。
   6月30日11点30分,魏斌教授宣布会议闭幕,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圆满结束。
(李钟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