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珞珈中古史青年学术沙龙

第62期 侯旭东:《字词能成为史学研究对象吗?——反思史学如何思考》

发布时间:2021-4-30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51695

   2021年4月29日上午,武汉大学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举办了第六十二期珞珈中古史青年学术沙龙。清华大学历史系侯旭东教授做了题为“字词能成为史学研究对象吗?——反思史学如何思考”的学术报告。

   侯旭东先生从陈寅恪的“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出发,回溯了民国时期的学术,并结合沈兼士、杨联陞、季羡林的例子,揭示了“字词”是如何成为历史研究对象的。侯先生指出,受“语音中心主义”的影响,陈寅恪的观点在当时并未过多受到重视。然而,随着今天对语言文字关系的重新思考,汉语常用词研究的开展,这种“字词观史”的视角值得被重新发现和挖掘。紧接着,他进一步阐明微言,认为要跳出单纯梳理文字的字书释意、古书注释和单纯的文本,结合这些词的一般使用者和使用场合,并以此为中心开展相关的历史研究,“循字见人”“由词观史”。

   侯先生的报告引起了在场师生们的强烈反响。杨华老师从传统经学的角度对“字词观史”进行了评议。薛梦潇老师就“支配”一词中日双语的释义和研究视角“由上到下”的转换与侯先生展开了讨论。侯旭东先生强调,通过“字词”观史,所要研究的是字词背后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而在研究的过程中也需要随时进行视角的调整和转换。胡鸿老师举用了《魏书》中“推寅”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字词”的追根溯源在历史研究尤其是民族史、北朝史研究中的意义。吕博老师从“线性史观”的角度,与侯老师展开了讨论。在反思了传统“倒放电影”式的叙述模式之后,侯先生指出历史研究要回到现场,并且要顺时而观,注重关系思维,考虑“人”与“事”的联系。除此之外,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弘毅学堂的本科生也都向侯先生提出了自己在读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侯先生都提供的耐心的讲解和回答。沙龙最后,魏斌老师做了精彩的总结发言。

(通讯员 辛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