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斌 |
|
发布时间:2014-11-29 来源:admin 阅读次数:55870 | |
职称/职务:教授、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 所属二级学科:中国古代史 ━━━━━━━━━━━━━━━━━━━━━━━━━━━━━━━━━━━ 教育和工作经历 1994-200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历史学系,文学学士、历史学博士。2003年11月起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7-2009年留学日本德岛大学综合科学部,2015-2016年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并曾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16.9-12)、法国多学科佛教研究中心(2017.3-4)、牛津大学东方学研究所(2018.4-6)访问研究。 ━━━━━━━━━━━━━━━━━━━━━━━━━━━━━━━━━━━━━━ 主讲课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历史学基地班)、《中华文明史》(全校通识课)、《中国通史》(人文班)、《中古史研究著作导读》(研究生)等。 ━━━━━━━━━━━━━━━━━━━━━━━━━━━━━━━━━━━━━━ 发表论著 著作 1、《“山中”的六朝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 论文 1、《孝思与神仙:云峰诸山北朝题刻的形成》,《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3期。 2、《北周天落石军团》,《文史》2023年第2辑。 3、《北魏洛阳的汉晋想象——空间、古迹与记忆》,《北京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 4、《“慕容”的歌谣》,《读书》2023年第3期。 5、《北朝晚期の寺院と政治文化——“国”寺,行政區と戦場》,三浦雄城訳,佐川英治编《多元的中華世界の形成——東アジアの「古代末期」——》,京都:临川書店,2023年。 6、《东晋士人的风土阅读与故国认知》,《历史研究》2022年第5期。 7、《想象洞天:神仙、洞穴与地方氛围》,林玮嫔编《氛围的感染:感官经验与宗教的边界》,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22年。 8、《斛律明月之箭》,《读书》2022年第1期。 9、《山居的昭玄大统——历史图景与考证逻辑》,《新史学》第14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10、《传说与历史:并肆地区的北魏皇帝遗迹》,《文史》2021年第2辑。 11、《城楼、沙洲与寺院:南朝夏口的城市风景》,《唐研究》第26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12、《东汉地方神祠的信仰形态——重读六通元氏碑刻》,《中华文史论丛》2021年第1期。 13、《汉晋上计簿的文书形态——木牍和简册》,《中国中古史研究》第8卷,上海:中西书局,2020年。 14、《走向历史场景》,《文史哲》2020年第6期。 15、《看见高王》,《读书》2020年第4期。 16、《李鱼川推理》,《读书》2019年第5期。 17、《昙始碑考证:史传阙失与地方记忆》,《文史》2018年第3辑。 18、《从领民酋长到华夏长吏:厍狄干石窟的兴造与部落记忆》,《历史研究》2018年第3期。 19、 "The Sacred Imagination of Mountains and Its Spatial Influence in the Early Medieval China: An Analysis of Mt Tiantai", translated by Li Cun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8.1. 20、《山中道館の興起》,(日)《アジア遊学》213《魏晋南北朝史のいま》,田熊敬之訳,东京:勉诚出版,2017年。 21、《“山中”的六朝史》,《文史哲》2017年第4期。(英文版"A View of History from the Mountains: Daoist Hermitage in the Six Dynasties", translated by Casey Lee, 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 , Volume 4, Issue 2, 2018) 22、《龙口晋墓砖铭与太元廿年青齐情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23、《南朝建康的东郊》,《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3期。 24、《跋金庭馆碑》,《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中古史研究——朱雷先生八秩荣诞祝寿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25、《南朝佛教与乌伤地方——从四通梁陈碑刻谈起》,《文史》2015年第3辑。 26、《书写“南岳”——中古早期衡山的文献与景观》,《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1辑,2015年。 27、《句容茅山的兴起与南朝社会》,《历史研究》2014年第3期。(日文版《句容茅山の興起と南朝社会》,土屋昌明訳,《洞天福地研究》第8号,2018年) 28、《古人堤简牍与东汉武陵蛮》,(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5本第1分,2014年。 29、《国山禅礼前夜》,《文史》2013年第2辑。 30、《仙堂与长生:六朝会稽海岛的信仰意义》,《唐研究》第1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31、《洞庭古祠考——中古湘水下游的祠庙景观》,《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0卷第2期,2012年。 32、《安世高的江南行迹——早期神僧事迹的叙事与传承》,《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33、《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历史研究》2012年第1期。 34、《六朝名山の生活世界——『東陽金華山栖志』を手掛かりとして——》,《魏晉南北朝における貴族制の形成と三教·文学——歷史学·思想史·文学の連携による——》,富田绘美訳,東京:汲古書院,2011年(修订中文稿收入余欣主编《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35、《“原除”简与“捐除名簿”》,《吴简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2011年。 36、《五条诏书小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6辑,2010年。 37、《宫亭庙传说:中古早期庐山的信仰空间》,《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 38、《走马楼孙吴“加臧米”简试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5辑,2009年。 39、《汉唐间江南名山的兴起》,(日)《唐代史研究》第12号,2009年。 40、《孙吴年号与符瑞问题》,(台)《汉学研究》27卷1期,2009年。 41、《吴简释姓——早期长沙编户与族群问题》,《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4辑,2008年。 42、《走马楼所出孙吴贷食简初探》,《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3辑,2006年。 43、《唐代赦书内容的扩展与大赦职能的变化》,《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44、《“伏准赦文”与晚唐行政运作》,《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45、《唐代大赦与行政法律体系的协调》,(台)《法制史研究》第8期,2005年。 46、《公孙五楼家族与南燕政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2辑,2005年。 47、《北魏末年的青齐士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2辑,2005年。 48、《关于周隋之际的洛阳经营》,《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0辑,2003年。 49、《东晋寻阳陶氏家族的变迁》,《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期。 50、《南朝前期豫章郡的豪族》,《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9辑,2002年。 51、《王敦三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8辑,2001年。 书评及其他 1、《思想的圆丘》,《读书》2017年第12期。 2、《中村圭尔〈六朝江南地域史研究〉》,《中国中古史研究》第2卷,中华书局,2011年。 3、《辻正博〈唐宋时代刑罚制度の研究〉》,《唐研究》第1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4、《山岳中的六朝宗教与文化》,《澎湃新闻•上海书评》,2020年3月8日。 5、《考证与解释之间:中古史学术话语的回顾与反思》,沈壮海等著《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一项分科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6、《那个夏日》,《历史学家茶座》2010年第1辑。 7、《绛帐秋浓人已远——回忆从学朱雷先生的经历》,《敦煌吐鲁番研究》第2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又收入刘进宝主编《朱雷学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 编辑 1、《新史学》第14卷“中古时代的知识、信仰与地域”专号(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2、《唐研究》第26卷“唐帝国的地域传统”专栏(策划组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3、《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刊(第一卷)》(执行编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4、《古代长江中游社会研究》(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 项目和课题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课题。 ━━━━━━━━━━━━━━━━━━━━━━━━━━━━━━━━━━━━━━ 学术奖励 第二届新史学青年著作奖(2023) 湖北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2) 湖北省第八、九、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3、2015、2016) 武汉大学第十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特等奖(2014) 武汉大学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2) 湖北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2011、2013、2014、2015) ━━━━━━━━━━━━━━━━━━━━━━━━━━━━━━━━━━━━━━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中国史学科评议组成员 武汉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部分委员会副主任 武汉大学第十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唐史学会理事 ━━━━━━━━━━━━━━━━━━━━━━━━━━━━━━━━━━━━━━ 联系方式 weibin0702@whu.edu.cn
|
|